自由贸易的理念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,以亚当斯密的《国富论》为理论基石,主张通过减少关税和贸易壁垒,促进国际分工与资源优化配置。1776年,《国富论》出版后,自由贸易思想逐渐传播,英国成为这一理念的先行者。1817年,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,进一步为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支撑。1846年,英国废除《谷物法》,标志着自由贸易政策的全面实施,关税税率从1815年的平均50%降至1850年的10%以下。英国的这一举措使其成为全球贸易中心,至1850年,英国出口额占全球的31%,其中纺织品出口占其总出口的60%以上,棉布出口量从1830年的5亿码增至1850年的15亿码。然而,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刺激了其他国家的保护主义反应,尤其是工业化进程较晚的国家。
以美国为例,其在19世纪初便展现出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。1816年,美国通过《关税法》,对进口工业品征收20%-25%的关税,旨在保护本国幼稚工业免受英国工业品的冲击。当时,美国工业基础薄弱,棉纺织业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0%,而英国纺织品凭借成本优势占据美国市场90%的份额。1815年,美国从英国进口的棉布价值约5000万美元,而本国生产的棉布仅值500万美元。美国的保护政策引发了英国的不满,1820年,英国对美国出口的棉花加征10%的报复性关税,导致美国棉花出口量从1819年的15万吨下降至1821年的12万吨,贸易冲突初现端倪。1824年,美国再次提高关税,平均税率升至35%,1828年更通过“可憎关税”,税率高达45%。这一政策直接导致英国对美出口额从1827年的8000万英镑下降至1830年的6000万英镑,降幅25%。英国随即限制美国小麦进口,美国小麦出口量在1830年代初骤减30%,从1829年的5000万蒲式耳降至1832年的3500万蒲式耳。冲突对就业的影响显著,美国南方种植园因出口受阻裁员约5万名农业工人,占其劳动力的10%;英国纺织业也因对美出口减少裁员3万人,占其纺织工人的5%。房价方面,美国南方因经济下滑,土地价格下跌20%,1829年每英亩棉花地价格为50美元,1832年降至40美元;英国曼彻斯特的工业区房价则因工人收入减少而下跌15%,1830年平均每套住宅价格从200英镑降至170英镑。居民收入方面,美国南方农民年收入从1828年的300美元降至1830年的240美元,下降20%;英国纺织工人年收入从1827年的150英镑降至1830年的120英镑,下降20%。军事冲突方面,此次贸易战未直接引发军事对抗,但加剧了英美之间的外交紧张,1820年代两国在加拿大边境的军事对峙事件增加,1828年英军在缅因地区增兵5000人,美国则在五大湖区部署3000名士兵。冲突持续加剧,美国南方种植园主因出口受阻强烈反对高关税,南卡罗来纳州甚至在1832年宣布联邦关税法无效,引发“废法危机”。最终,1833年,美国通过折衷法案,承诺在未来九年内逐步降低关税,至1842年税率降至20%,英美贸易关系才有所缓和。此后,1846年美国通过《沃克关税法案》,进一步将税率降至15%,1857年税率再降至12%,直至南北战争爆发。
19世纪中后期,德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也引发了与英国的冲突。1871年德国统一后,经济学家李斯特的“幼稚工业保护理论”成为政策指导。1879年,德国实施《保护关税法》,对进口工业品和农产品分别征收10%-15%的关税,以保护本国钢铁和农业部门。当时,德国钢铁产量仅为英国的1/3,1878年为100万吨,而英国为300万吨;德国小麦产量为400万吨,进口依赖度高达20%。德国的保护政策使英国对德出口额从1878年的1.2亿马克下降至1880年的9000万马克,降幅25%。英国随即对德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,导致德国对英出口的化学制品(如染料)在1880年代初减少25%,从1879年的5000万马克降至1881年的3750万马克。就业方面,英国兰开夏郡的纺织业因对德出口减少裁员2万人,占其劳动力的8%;德国鲁尔区的钢铁工人则因保护政策受益,就业人数从1879年的10万人增至1885年的15万人,增长50%。房价方面,英国工业区房价下跌10%,曼彻斯特一带住宅均价从1878年的250英镑降至1880年的225英镑;德国鲁尔区因工业扩张,房价上涨15%,1880年每套住宅均价从500马克升至575马克。居民收入方面,英国纺织工人年收入从1878年的160英镑降至1880年的140英镑,下降12.5%;德国钢铁工人年收入则从1879年的400马克增至1885年的500马克,增长25%。军事冲突方面,英德贸易战加剧了两国在殖民地的竞争,1884年德国在西南非洲建立殖民地,英国随即加强对埃及的控制,1882年英军占领苏伊士运河,双方在非洲的军事对峙事件增加。德国通过保护政策逐步实现工业化,至1890年,其钢铁产量增至400万吨,1900年更达670万吨,超过英国的500万吨。然而,贸易冲突的代价是双方的经济损失,英德贸易总额在1880年代下降了约15%,从1879年的2亿马克降至1885年的1.7亿马克。1890年代,双方通过谈判降低关税,德国将工业品关税降至8%,英国也将报复性关税降至5%,贸易关系才逐步恢复。
19世纪末,俄国的保护关税政策也引发了与英国及法国的贸易摩擦。1868年,俄国开始实施高保护关税政策,对进口工业品征收30%-40%的关税,旨在促进本国工业发展。当时,俄国工业产值仅占全球的3%,远低于英国的20%。1877年,俄国进一步提高关税,平均税率达50%,导致英国对俄出口的机械设备从1876年的3000万卢布降至1878年的2000万卢布,降幅33%。法国对俄出口的葡萄酒也受影响,从1877年的1000万法郎降至1879年的700万法郎。英国和法国随即反制,英国对俄国小麦加征20%的关税,法国对俄国木材加征15%的关税,导致俄国小麦出口量从1877年的500万吨降至1879年的400万吨,木材出口量从1877年的200万立方米降至1879年的160万立方米。就业方面,俄国农业工人因出口减少裁员10万人,占其劳动力的5%;英国机械制造业裁员1.5万人,占其劳动力的10%。房价方面,俄国黑海沿岸因小麦出口受阻,土地价格下跌15%,1877年每公顷价格为100卢布,1879年降至85卢布;英国伦敦工业区房价下跌8%,1878年每套住宅均价从300英镑降至1879年的276英镑。居民收入方面,俄国农民年收入从1877年的80卢布降至1879年的65卢布,下降18.75%;英国机械工人年收入从1876年的180英镑降至1878年的160英镑,下降11%。军事冲突方面,贸易战加剧了英俄在近东的矛盾,1877年俄土战争期间,英国支持奥斯曼帝国,向黑海派遣舰队,1878年英俄在阿富汗边境发生小规模军事冲突。俄国通过保护政策推动了工业化,至1900年,其工业产值增至全球的5%,但也付出了代价,国内物价上涨20%,民众生活成本增加。1891年,俄国调整政策,降低部分关税至20%,与英法达成贸易协定,冲突才缓解。
20世纪初,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抬头,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时期。1929年,全球经济大萧条爆发,美国率先采取极端保护措施。1930年,美国通过《斯穆特-霍利关税法》,将平均关税税率提高至53%,涉及2万多种商品,旨在保护本国农业和工业。当时,美国失业率已从1929年的3.2%飙升至1930年的8.9%,工业产值下降20%,农业收入从1929年的120亿美元降至1930年的90亿美元。这一法案直接引发了全球贸易战,英国、法国、加拿大等国迅速反制。英国在1932年通过《进口关税法》,对美国商品加征20%-30%的关税,导致美国对英出口额从1930年的8.5亿美元下降至1932年的3.5亿美元,降幅59%。法国对美国汽车加征40%的关税,美国汽车对法出口量从1930年的5万辆骤减至1932年的1万辆,降幅80%。加拿大对美国农产品加征30%的关税,美国小麦对加出口量从1930年的1.2亿蒲式耳下降至1932年的4000万蒲式耳,降幅67%。中国也受到波及,1931年,中国对美出口的生丝从1930年的1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4000万美元,降幅60%。全球贸易额因此大幅萎缩,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下降至1932年的120亿美元,降幅66%。就业方面,美国制造业裁员200万人,失业率至1933年达25%;英国裁员150万人,失业率达20%;法国裁员80万人,失业率达15%。房价方面,美国底特律工业区房价下跌40%,1930年每套住宅均价为5000美元,1933年降至3000美元;英国伦敦房价下跌30%,1930年均价为400英镑,1933年降至280英镑。居民收入方面,美国工人年收入从1929年的1500美元降至1933年的900美元,下降40%;英国工人年收入从1929年的200英镑降至1933年的120英镑,下降40%。军事冲突方面,贸易战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,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,部分原因是对美出口受阻导致经济压力,日本对美出口额从1930年的4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1.5亿美元,降幅62.5%,促使日本通过军事扩张寻求资源。1934年,美国通过《互惠贸易协定法》,开始降低关税,与英国等国签订双边贸易协定,至1936年,全球贸易额回升至180亿美元。
二战后,自由贸易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推动下进入新阶段,但针对性贸易保护主义并未消失。1950年代,美国与日本的纺织品贸易冲突成为典型案例。1955年,日本纺织品对美出口激增,当年出口额达2.5亿美元,占美国市场的15%,威胁到美国本土纺织业。当时,美国纺织业雇佣了120万工人,占制造业就业的10%,而日本纺织品成本仅为美国的一半。1957年,美国对日本纺织品实施“自愿出口限制”,要求日本每年出口量不得超过2亿码。日本为避免更严厉的措施,同意限制出口,但此举导致日本纺织业损失严重,1958年出口额降至1.8亿美元,下降28%。就业方面,美国纺织业裁员5万人,占其劳动力的4%;日本纺织业裁员10万人,占其劳动力的8%。房价方面,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纺织区房价下跌10%,1957年每套住宅均价为4000美元,1958年降至3600美元;日本大阪纺织区房价下跌15%,1957年均价为50万日元,1958年降至42.5万日元。居民收入方面,美国纺织工人年收入从1956年的2000美元降至1958年的1800美元,下降10%;日本纺织工人年收入从1956年的10万日元降至1958年的8万日元,下降20%。军事冲突方面,此次贸易战未直接引发军事对抗,但加剧了美日之间的外交摩擦,1950年代美日围绕冲绳归属问题多次谈判,1959年日本提出归还要求,美国态度强硬。1960年代,美日通过谈判逐步放宽限制,日本转而发展汽车和电子产业,贸易冲突焦点随之转移。
1970年代,美日汽车贸易冲突成为新的焦点。1973年,石油危机导致美国消费者转向省油的日本汽车,日本汽车对美出口量从1970年的40万辆增至1975年的100万辆,占美国市场的20%。美国汽车工业受到冲击,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(通用、福特、克莱斯勒)在1970年代中期裁员20万人,占其总员工的15%,1975年三大公司总产量从1973年的900万辆降至600万辆。1981年,美国再次对日本实施“自愿出口限制”,要求日本每年对美出口汽车不得超过168万辆。日本被迫接受,但通过提高汽车价格弥补损失,1982年日本汽车在美平均售价上涨10%,达8000美元。就业方面,美国汽车业裁员进一步加剧,1982年再裁员10万人,累计裁员占其劳动力的20%;日本汽车业则因出口限制裁员5万人,占其劳动力的5%。房价方面,底特律房价下跌30%,1980年每套住宅均价为6万美元,1982年降至4.2万美元;日本名古屋汽车工业区房价上涨10%,1980年均价为1000万日元,1982年升至1100万日元。居民收入方面,美国汽车工人年收入从1980年的3万美元降至1982年的2.4万美元,下降20%;日本汽车工人年收入从1980年的300万日元增至1982年的330万日元,增长10%。军事冲突方面,贸易战未直接引发军事对抗,但美日关系因经济摩擦而紧张,1980年代美日围绕军事基地费用分摊问题多次谈判,1985年日本被迫增加对美军基地的财政支持。美国汽车工业虽得到喘息,但未能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,至1985年,日本汽车仍占美国市场的25%,出口量增至200万辆。这场冲突以日本汽车产业继续扩张告终,美国则在1980年代末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调整(如降低油耗标准)逐步恢复竞争力,1990年三大公司产量回升至800万辆。
1970年代,美欧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加剧。1971年,美国总统尼克松推出“新经济计划”,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%的附加关税,试图改善国际收支状况。当时,美国贸易逆差从1970年的20亿美元增至1971年的60亿美元,美元面临贬值压力。欧洲共同体(欧共体)迅速反制,对美国商品加征15%的报复性关税,导致美国对欧出口额从1971年的100亿美元降至1972年的85亿美元,降幅15%。欧共体内部则通过共同农业政策(CAP)保护本国农业,对美国小麦加征20%的关税,美国小麦对欧出口量从1971年的1500万吨降至1972年的1200万吨,降幅20%。就业方面,美国农业工人裁员5万人,占其劳动力的3%;欧共体农业工人因保护政策受益,就业人数从1971年的800万人增至1973年的820万人,增长2.5%。房价方面,美国中西部农业区房价下跌10%,1971年每套住宅均价为3万美元,1972年降至2.7万美元;欧共体法国农业区房价上涨5%,1971年均价为5万法郎,1972年升至5.25万法郎。居民收入方面,美国农民年收入从1971年的2000美元降至1972年的1800美元,下降10%;欧共体农民年收入从1971年的6000法郎增至1972年的6300法郎,增长5%。军事冲突方面,贸易战未直接引发军事对抗,但加剧了美欧在北约内部的矛盾,1972年美国要求欧共体增加军费分摊,法国态度强硬,导致北约内部谈判一度陷入僵局。1974年,美国取消附加关税,欧共体也降低部分关税,双方贸易额在1975年回升至120亿美元。
1980年代,美欧之间的农业贸易冲突进一步升级。1985年,欧盟实施《共同农业政策》,通过出口补贴支持本国农产品,导致小麦、奶制品等大量倾销国际市场。美国小麦出口受到冲击,1986年出口量从1985年的4000万吨下降至3000万吨,损失约10亿美元。美国随即反制,于1987年对欧盟农产品加征100%的报复性关税,导致欧盟对美出口的奶酪和葡萄酒减少50%,从1986年的5亿美元降至1987年的2.5亿美元。欧盟则对美国玉米加征30%的关税,美国玉米对欧出口量从1986年的1000万吨降至1987年的700万吨。就业方面,美国农业工人裁员3万人,占其劳动力的2%;欧盟农业工人因补贴政策受益,就业人数从1986年的700万人增至1988年的720万人,增长2.9%。房价方面,美国中西部农业区房价下跌8%,1986年每套住宅均价为4万美元,1987年降至3.68万美元;欧盟法国农业区房价上涨10%,1986年均价为6万法郎,1987年升至6.6万法郎。居民收入方面,美国农民年收入从1986年的2500美元降至1987年的2300美元,下降8%;欧盟农民年收入从1986年的8000法郎增至1987年的8800法郎,增长10%。军事冲突方面,贸易战加剧了美欧在冷战背景下的战略分歧,1987年美国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,欧盟部分国家(如法国)表示反对,导致北约内部紧张加剧。这场冲突持续至1990年代,双方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达成妥协,欧盟逐步减少农业补贴,美国取消报复性关税,1995年双方农业贸易额回升至80亿美元。
1980年代,美日之间的半导体贸易冲突也值得关注。1986年,日本半导体产品占全球市场的45%,超过美国的40%,对美出口额达40亿美元。美国指责日本倾销半导体产品,并通过《美日半导体协定》要求日本开放市场,同时对日本半导体加征100%的关税。日本被迫接受协定,1987年对美出口额降至30亿美元,下降25%。就业方面,美国半导体产业裁员2万人,占其劳动力的5%;日本半导体产业裁员3万人,占其劳动力的6%。房价方面,美国硅谷房价下跌10%,1986年每套住宅均价为15万美元,1987年降至13.5万美元;日本东京工业区房价下跌15%,1986年均价为2000万日元,1987年降至1700万日元。居民收入方面,美国半导体工人年收入从1986年的4万美元降至1987年的3.6万美元,下降10%;日本半导体工人年收入从1986年的500万日元降至1987年的425万日元,下降15%。军事冲突方面,贸易战未直接引发军事对抗,但加剧了美日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博弈,1987年美国要求日本增加对美军基地的费用分摊,日本被迫从1988年起每年增加10亿美元支持。美国半导体产业得到保护,至1990年重新占据全球市场45%的份额,但此举也促使日本加速技术升级,1990年代日本在存储芯片领域继续领先。
进入21世纪,针对性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新特点。2009年,美国对中国轮胎发起特保调查,指控中国轮胎扰乱美国市场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建议在现行关税基础上,对中国输美轮胎连续三年分别加征55%、45%和35%的特别关税。2010年,美国实施这一措施,中国轮胎对美出口量从2009年的5000万条降至2011年的3000万条,降幅40%。中国反制,对美国鸡肉产品加征30%的关税,美国鸡肉对华出口量从2009年的50万吨降至2011年的30万吨。就业方面,美国轮胎产业裁员1万人,占其劳动力的3%;中国轮胎产业裁员5万人,占其劳动力的5%。房价方面,美国俄亥俄州轮胎工业区房价下跌5%,2009年每套住宅均价为10万美元,2011年降至9.5万美元;中国山东轮胎工业区房价下跌10%,2009年均价为50万元人民币,2011年降至45万元。居民收入方面,美国轮胎工人年收入从2009年的3.5万美元降至2011年的3.3万美元,下降5.7%;中国轮胎工人年收入从2009年的3万元人民币降至2011年的2.7万元,下降10%。军事冲突方面,贸易战未直接引发军事对抗,但加剧了中美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竞争,2010年美国增加在南海的军事巡航,中国随即加强在南海的岛礁建设。2012年,美国取消特保措施,中国也降低关税,轮胎贸易逐步恢复。
2018年,中美贸易冲突成为全球焦点。美国以“贸易不平衡”为由,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。2018年3月,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%的关税,涉及科技产品和工业品。2018年7月,美国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%的额外关税,中国同日反制,对价值34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征同等关税。2018年,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4190亿美元,占其总贸易逆差的47%。美国关税逐步扩大,至2019年,涉及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,税率最高达30%。中国则对110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5%-25%的关税。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受重创,从2017年的1400万吨下降至2019年的700万吨,降幅50%。中国转向巴西进口大豆,2019年从巴西进口量增至6000万吨,占总进口的65%。中美双边贸易额从2018年的6600亿美元下降至2020年的5600亿美元,降幅15%。就业方面,美国农业工人裁员10万人,占其劳动力的5%;中国制造业裁员50万人,占其劳动力的3%。房价方面,美国中西部农业区房价下跌15%,2018年每套住宅均价为15万美元,2020年降至12.75万美元;中国沿海工业区房价下跌10%,2018年均价为200万元人民币,2020年降至180万元。居民收入方面,美国农民年收入从2018年的4万美元降至2020年的3.4万美元,下降15%;中国制造业工人年收入从2018年的5万元人民币降至2020年的4.5万元,下降10%。军事冲突方面,贸易战加剧了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对峙,2019年美国在南海的“航行自由”行动增加至9次,中国则在2020年举行10次大规模军演,双方在台海问题上的摩擦也显著增加。2020年1月,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,美国降低部分关税,中国承诺增加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进口,冲突暂时缓和,但深层矛盾未解。
赞(21)